机器人赛道逐光者:学院院友符国和用两次创业,诠释热爱与坚持
发布时间:2025-10-31 浏览量:10

如今的机器人领域正迎来爆发式热潮,AI大模型赋能下的具身智能技术持续突破,让机器人从“机械执行”升级为具备感知、决策能力的智能体,全面渗透千行百业。在这片充满潜力的赛道上,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符国和便是其中之一。怀揣对机器人领域的执着热爱,他不惧创业路上的未知挑战,在行业浪潮中两次出发、持续坚守,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创业者的韧性与远见,也在智能变革的浪潮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。


1.jpg

符国和近日接受CCTV节目采访,介绍2025年公司业务迅猛增长


初心萌芽,点燃热爱

符国和从小展现出对于计算机技术的热爱,高中阶段便开始做网页创业,本科期间获得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。2013年凭借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至我院,进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。在导师张新宇教授的指导下,他深耕机器人技术,并努力成为兼备学术、实践、商业能力的3D战士:在学术上进行严谨的学术训练,攻克难题,赴国外开展学术报告、申请多项发明专利;在实践中活跃于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赛事,2014年参加英特尔实感技术应用全球挑战赛(Intel RealSense)获优胜奖,2015年在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—大学生科技创意竞赛中斩获三等奖;同时他开始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合作研发商用机器人,主动撰写商业计划书、参与项目路演,推进商业探索。

这段时光是符国和逐梦之路的起点,不仅让他锤炼了扎实的技术功底,更让他在实践中发现了“技术落地解决实际问题”的乐趣,也悄然埋下了未来深耕机器人领域的种子。


光影魔术手拼图.jpg

符国和读研期间在实验室钻研机器人技术


4.jpg

符国和与导师张新宇教授赴韩国参加学术会议


逐梦启程,叩响机器人赛道大门

2016年硕士毕业后,符国和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同在深圳开启了创业之路,专注于研发自主移动机器人,并担任公司CTO。彼时的机器人行业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,技术落地难、市场认知度低,创业路上充满未知与挑战。他和团队从细分场景切入,一头扎进技术研发与市场调研中,既要攻克硬件适配的技术瓶颈,又要跑遍市场对接客户需求。在一次次试错中,他的第一家公司在业界取得了成功,开发的仓储物流机器人被京东、富士康等公司采用,并于2023年被收购。在深圳这片充满活力的创新热土上,他用近十年时间将自己锤炼成一位软、硬、智全栈机器人工程专家


5.jpg

第一家创业公司开发的仓储物流自主运输机器人


深耕不辍,续写创业新征程

正当许多人认为他会选择一个安稳的未来时,命运再次向他抛出橄榄枝。当时,华为海思正在筹建机器人实验室,并向他发出了极具分量的“华为天才少年”Offer。然而,面对这一职业生涯的难得机遇,符国和却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——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再次创业。

2023年,符国和再次出发,在深圳创立了悟时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CEO。值得一提的是,他邀请了导师张新宇教授担任公司的首席科学家。


NeoImage_副本.jpg

学生时代的机器人创想已成为现实


他带领一支仅有15人的精锐团队,瞄准具身智能机器人这一未来科技赛道,潜心研发。短短两年时间,悟时创新凭借其创新的产品和强大的技术实力,实现了年销售额3000万人民币的惊人业绩,一跃成为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的新兴力量。公司的成功也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,包括阿里巴巴、国家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、乐聚机器人、智平方机器人、睿尔曼机器人、松延动力、钛虎机器人在内的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和机构,都成为了悟时创新的合作伙伴。


8.jpg


9.jpg

公司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


“现在回望创业路上的每一步,都离不开母校的栽培和导师的关心指导!”符国和由衷感慨。大学期间,他能尽情探索机器人领域的无限可能,让他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基础,更教会他用严谨的思维面对问题、用开放的心态拥抱创新。那些在实验室里熬夜备赛、攻克难题的日子,不仅点燃了他对技术的热爱,更培养了他敢闯敢试的勇气和团队协作的能力。

谈及对在校学弟学妹的寄语,他提到:“大学是积累沉淀的黄金时期,既要扎实学好专业知识,也要主动走进产业、走入社会,多探索感兴趣的领域。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方向后,就坚定地走下去,未来在自己选择的赛道上发光发热,不负时光、不负热爱。”

符国和在机器人领域的连续创业之路,是热爱与坚持的双向奔赴,更是科技创新精神的生动诠释。愿他在未来的征程中继续乘风破浪,创造更多精彩;也愿这份坚守与热爱,能激励更多在校学子勇敢追逐梦想,在时代浪潮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华章。


10.jpg

符国和硕士毕业时与导师张新宇教授的合影




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工程学院
学院地址: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理科大楼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上海市浦东新区楠木路111号
院长信箱:yuanzhang@sei.ecnu.edu.cn | 办公邮箱:office@sei.ecnu.edu.cn | 院办电话:021-62232550
www.sei.ecnu.edu.cn Copyright 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